我国成本会计理论
发布日期:2023-07-21 浏览次数:次
我国成本会计理论
1.中国成本会计理论的产生
自1993年中国实施新会计制度以来,成本会计已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成本会计具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特点,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一方面,成本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密切相关。在实践中,与财务会计一样,企业在使用成本会计时也必须遵守会计准则的相关原则,成本会计的期末报告主要服务于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等外部信息用户,类似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另一方面,当企业使用成本会计进行内部管理时,其应用要求与管理会计的相关要求相似。对于管理会计,企业会计结果主要用于企业内部。这种会计的目的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内部大股东的需求。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管理。因此,这种会计不需要遵守企业的会计准则,成本会计在一定程度上与管理会计相似。采用企业内部会计方法,使会计信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因此,企业在使用成本会计时,应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原则.
2.构建中国成本会计理论框架
成本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相对独立的会计分支学科,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清晰完善的理论结构框架作为指导.
构建成本会计理论结构框架,首先要明确成本会计的目标。成本会计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同时,成本会计的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成本会计的发展。可见,成本会计目标的确立是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结构框架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成本会计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其中,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管理水平。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对成本和成本的反映和监督,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会计的具体目标是根据不同的外部信息用户为不同的外部信息用户提供成本信息。.
其次,建立会计成本理论的基本原则。在构建成本会计理论结构框架时,坚持一定的原则,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更有效地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一方面,在成本会计过程中,企业应遵循与财务会计相同的原则,包括真实性、及时性、本质重于形式、谨慎等会计原则,其含义和解释与财务会计相同。另一方面,在成本会计过程中,也应遵循合理性、合法性和受益性的原则。其中,合理性原则是指假设企业分配各种费用,各种间接成本的分配是合理的;合法性是指各项成本的核算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例如,企业在划分产品成本与非产品成本之间的界限时,应严格遵守成本支出范围的有关规定;受益原则是指在分配成本时,按照成本驱动原则和分配对象的受益比例进行分配,合理分配各项成本.
目前,国内外缺乏完整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加强成本会计理论的相关研究,完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不仅对改进会计学科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加强成本会计实践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