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如何加强会计制度实施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发布日期:2023-07-09 浏览次数:

加强会计制度实施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会计主体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会获得不同的绩效信息,从而影响会计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的局部利益,会计主体往往偏离会计制度的规定,选择实施有利于自身的会计行为。这表明,如何加强会计制度实施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确保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是深化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会计主体加强自我约束机制。
 
与外部监督相比,自我约束具有预防性和主动性的特点,是保证会计制度正常实施的主要措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强会计主体的自我约束主要是因为各会计主体应根据国家统一标准和制度的要求,制定符合会计主体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制度,规范内部会计行为。同时,各会计主体的管理当局应当督促会计人员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必要时将制度的执行和遵守纳入绩效考核,促进会计人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加强外部监督机制。
 
主要是会计主体的有关部门,如财政、税收、银行等。,应定期跟踪、检查和监督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情况,定期了解各会计主体对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对能够严格执行会计制度的会计主体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或信贷优惠,对违反会计制度、损害国家利益的会计主体,根据情节轻重和违纪金额(如通知、罚款等)给予相应处罚,督促各会计主体从维护自身形象和利益出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即审计部门应严格按照执业规范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指出审计中发现的有关制度执行问题,督促企业限期纠正。企业不予纠正的,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如实披露,督促会计主体从维护其社会形象出发,自觉执行会计制度。
 
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现代会计制度的基本特征。所谓的“完整性”是指会计制度应包括和覆盖所有的会计实践,使每个会计行为和每个会计事项都有相应的制度;所谓的“系统”是指现代会计制度应由多个分支和层次的会计制度组成的有机制度,在会计目标的统一约束下相互联系和依赖。然而,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由国家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制定的,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一些现代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近年来,随着会计领域的改革开放和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人力资源会计、质量成本会计、价格变动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一些新的会计分支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我国对这些会计分支没有具体的制度或规范,使得现行的会计规范内容不完整。虽然有些企业意识到需要通过会计系统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消耗,但需要核算和报告价格变化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需要核算和报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其对股东权益的影响等,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标准和制度,企业会计人员无法做到,或者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不规范的会计处理。
 
(2)许多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完善的会计规范制度不仅包括国家制定的各级会计规范,还包括企业根据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的内部会计制度和方法,包括基本管理制度和方法、成本会计制度和方法、内部财务成本分析评价制度和方法等。
 
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只实施统一层次的会计规范,没有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和方法,一方面损害了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往往导致企业成本不真实、账户不清楚、数据不真实。
 
(3)会计制度改革国际化进程缓慢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但进展不尽如人意。现行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甚至差异较大,如固定资产折旧、库存定价等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选择,在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对这些方法的选择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国外广泛使用的一些会计程序和方法,如加速折旧法、成本和低市场价格法在中国尚未使用,或严格限制应用范围。再比如,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集团分公司业绩报告的编制和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报告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准则,但我国在这方面仍缺乏规范。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我国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国际商业语言”功能,正如我国涉外企业需要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和上市或子公司会计准则编制两套不同口径的会计报表,由不同国家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这充分表明,由于会计规范的差异,一方面增加了我国涉外企业的会计工作量,增加了会计信息成本,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