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新时期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实施建议

发布日期:2023-06-18 浏览次数:

新时期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实施建议
 
(一)加强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支出管理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资金管理。特别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分配给事业单位的财政资产,应当指定专人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内有关财政资金使用制度,对其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首先,要将经济活动从事业单位的其他正常业务活动中分离出来,明确财务管理部门的岗位和职能划分,严格杜绝“一人多职”现象。其次,对于单位的任何业务活动,财务管理人员应准确计算计划投资成本和预期产出,细化投资成本的具体构成结构。第三,财务管理人员应在充分考虑所有可能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商业活动成本,提高单位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小的投入成本,使事业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绩效产出。四是事业单位要加强预算资金管理,提高国家财政拨款利用率。对于预算中的资金,要严格按照国家预算制度合理安排和使用,提高国家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管理秩序的科学性。并尽可能将预算资金用于满足财务规定项目的资金需求,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财务资金浪费、超支甚至透支。此外,事业单位预算以外的资金也应纳入财政预算范围,统一规范管理。
 
(二)重视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控制和管理
 
事业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也要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统一规定执行。特别是对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计划的制定,必须在充分分析事业单位活动进度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预算管理秩序合理分配和规划预算资金。另一方面,要严格区分事业单位内部业务和投资管理中的资本活动。对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和职工的收入分配进行科学调整和适当管理;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事业单位在员工激励方面的成功经验或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积极性。从而尽可能提高事业单位收支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事业单位开展财务收支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事业单位还应设立独立的经营收支账户,实现财务资金的独立管理和资本支出需求的专项审批,尽可能避免财务管理过程中预算资金的超支或透支。当然,要把事业单位绩效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千方百计降低事业单位投资成本,控制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最终实现国家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事业单位长期健康发展。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监督机制
 
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环境复杂程度的提高,对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变革的需求不断提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已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及时关注社会和市场,采取各种有利措施,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事业单位的综合实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长远发展。组织社会捐赠、向债权人筹集资金、收取科研成果服务费,是增加对事业单位正常健康经营资金支持的重要有效途径。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对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首先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规范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流程。其次,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实物进行专业管理;并指定专人全权负责固定资产的使用和保管。此外,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还必须严格遵循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固定资产的标准化管理。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并定期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尽量避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闲置、损坏或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