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环境责任审计主要问题分析
发布日期:2025-11-27 浏览次数:
1、区域环境责任审计的含义
区域环境审计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管理手段,在世界各国的审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区域环境责任审计作为区域环境审计的主要分支,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各级党委、政府、国有、国有控股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的真实合法性和绩效进行审计,对其在经济活动中的环境责任进行评价和鉴定,提出进一步改善环境行为的建议,甚至对领导干部的个人责任进行审计。
区域环境审计的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区域性、系统性、协调性和专业性。区域环境审计要求因地制宜地结合区域经济产业条件和区域环境质量因素进行;系统要求揭示区域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协同意味着区域环境审计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专业意味着区域环境审计不同于其他任何工作。区域环境审计的特点表明了这项工作的特殊性,也从侧面反映了这项工作的潜在价值和自身存在的必要性。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需要更好地落实区域环境审计工作。
2、京津冀地区环境责任审计主要问题分析
(1)京津冀地区环境审计责任划分不明确。京津冀地区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发展区域。作为一个综合发展的区域性地区,环境审计工作中的责任划分应有明确的思路框架和规定。但目前,京津冀地区环境责任审计存在责任划分不明确的问题。京津冀一体化地区没有具体指出该地区的总体责任主体,也没有具体划分各地区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导致京津冀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审计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区域治理效果不令人满意,与责任划分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京津冀地区环境责任审计工作中,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划分责任,谁负责。
(2)京津冀地区环境责任审计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缺失。在我的整体区域环境责任审计工作中,基本确立了相应的责任主体、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以审计标准为标准,环境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的一部分,审计工作也应以审计标准为标准。但目前,京津冀地区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环境责任审计标准和评级体系。在环境审计工作中,参考标准只有一些法律法规、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保护基本标准等,必然给审计人员环境审计工作带来麻烦,缺乏环境责任审计标准和评价体系,必然严重影响京津冀地区环境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阻碍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发展。
(3)京津冀地区环境责任审计方法落后。京津冀地区环境责任审计中采用的主要审计方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事后审计方法,也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审计方法。采用事后审计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更全面的审计数据全面、透彻地了解审计主体的行为活动,通过审计工作查明所有发生的审计行为和决策效果的影响。此外,事后审计还可以大大缩短审计工作的期限,在纠正问题、挽回损失、进一步改进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将这种传统的审计方法应用于京津冀地区环境责任审计工作也存在不足。京津冀地区环境责任审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环保项目。从计划开始到逐步完成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都是一个相对连续的整体过程。但事后审计无法全面把握整个过程,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及时治理或解决,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环境问题无法控制。即使发现环境治理基金管理存在重大漏洞或决策偏差,也无法进行真正的控制或补救。这样,京津冀地区环境责任审计在促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将大大降低。此外,京津冀地区整体环境责任审计所需的工作量并不小。事后审计工作的简化期可能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直到最终审计结果。
- 上一篇:如何提高审计质量?
- 下一篇:解决京津冀地区环境责任审计问题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