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和会计准则的含义
发布日期:2025-10-22 浏览次数:
1. 盈余管理和会计准则的含义
盈余管理是国内外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广泛研究的课题。权威的定义是由美国会计学家雪普提出的。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披露管理”,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外部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获得一些私人利益。这一定义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出发点是满足私人利益。此外,美国学者保罗·M·希利和詹姆斯·M·瓦伦从经济效益和信息两个角度定义管理也具有代表性,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部门使用专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基于公司经济业绩的利益相关者的决定或影响基于会计报告数字的合同的后果。这一定义突出了盈余管理更注重会计数据的信号和经济效益的驱动作用。
会计准则是指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生产和传输的标准。从广义上讲,所有用于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生成的标准都应该成为会计准则。在我国,它不仅包括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还包括各种法律法规对财务信息生成的规定。但为了方便系统讨论,本文仅指我国强制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
在许多限制盈余管理的因素中,会计准则是最关键的因素。会计准则是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规范手段,而且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具有约束功能和剩余选择的特点。在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会计准则的特殊性质和功能,以找到盈余管理中会计准则的有效途径。
2. 我国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1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程序安排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在中国,财政部作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承担着审批、起草、发布、实施和修订会计准则的任务。可以看出,在中国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采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控制模式。由于政府控制模式的局限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有的标准制定模式和程序仍然很薄弱。根据该程序制定的会计准则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并不理想,会计丑闻多次被禁止,存在大量的过度盈余管理来调整利润。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信任危机仍然是阻碍中国资本市场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标准制定模式和程序在加强盈余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缺乏相关利益集团的充分博弈;制定程序的科学性不足。
2.2 会计准则的整体框架和内容现状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指南。具体会计准则可分为各行业共同经济业务准则、特殊经济业务准则和会计报表准则。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远未达到理想标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未得到有效控制,会计信息市场仍存在信任危机。因此,作为制约盈余管理的关键因素,我国会计准则在制度和具体内容上需要不断完善和完善。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削弱盈余管理约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会计准则体系不完善;具体内容太灵活了。
-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 下一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