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运营成本制度,加强开发银行成本管理
发布日期:2025-09-28 浏览次数:
借鉴运营成本制度,加强开发银行成本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体制多元化格局的逐步建立,适应新经济要素的金融需求的新金融机构迅速崛起和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逐步减少,各行放弃了原有的广泛经营管理模式,更加重视银行内部成本管理,通过调整成本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提高经营效率、完善经营机制的目的。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选择部分省市分行试点项目的基础上,逐步在全行范围内实施综合成本管理;开行也越来越重视集约化经营,树立收入成本核算理念,严格控制各项费用,逐步形成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会计管理体系。当前从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时,全面实施管理会计的目的不仅是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而且是通过实施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实现世界级的管理目标,合理反映产品利润和成本的比例。
根据我行目前的情况,作用成本法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运营成本会计将有助于我行加强战略管理。战略管理需要银行确认和关注利基市场-核心产品、核心客户和优势运营-核心能力。运营成本会计通过将银行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运营链和价值链,指出价值链中反映的具体战略环节(战略环节是为银行创造价值的主要环节) ,从而为银行管理层提供各种操作的多维信息,供管理层做出战略决策。对于既不是优势也不是战略环节的操作,建议通过外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我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于战略环节,运营成本会计建议尝试成为优势运营,提高竞争力。基于运营成本会计的银行资源的战略再分配将有利于培养我行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运营成本会计是解决当前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有效途径。为了建立和完善两个方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我们应该加强管理会计的实施,以实现对产品和部门的效益评价。其中一个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将大量的共同成本分配给产品,以便更准确地确定产品成本。运营成本会计首先将资源分配给运营,然后根据产品的消耗,将成本分配给产品的原则,为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三,运营成本会计也是满足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正确确定利率报价的保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利率的范围和权限将逐步扩大。可以预见,利率将成为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正确确定利率报价是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
当然,受我行现有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的限制,短期内要求全行统一实施运营成本会计是不现实的。目前可以采取“分步试点、先易后难、先粗后细、逐步完善”的指导思想和操作原则。
首先,选择一些业务流程相对标准化、有一定管理基础的分支机构进行运营成本会计试点,在“解剖麻雀”的基础上逐步积累经验,是“逐步实施”。这不仅可以降低试点成本,而且可以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全行全面推广运营成本会计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为我行运营成本会计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结合当前业务情况,“先难后易”对金融产品进行流程分析和操作识别。商业银行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人力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系列具有收入和成本特征的服务,是银行经营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百货公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代理收费等服务,可视为金融产品。由于工艺和投资的不同,每种产品的成本也不同。但金融产品消耗运营和资源,具有成本特征,政策业务和商业业务都是一样的。操作成本观要求银行首先分析不同产品的业务流程,识别不同的操作,然后衡量每个操作所消耗的资源,以确定产品成本。因此,在实施运营成本会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运营产品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并对运营进行识别。如发放贷款作为产品,应经过项目开发、仓储、项目评估、信用审批、合同签订、转账、利息结算、催收(司法诉讼、法律执行申请)等流程。相关流程可识别为合并后的作业,作为成本收集的对象。当然,业务流程的分类和操作识别可以根据管理需要逐步细化和细分。您可以选择在操作成本会计实施初期合并较大的流程,形成较厚的操作。管理细化后,对业务流程和操作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和识别,即“先粗后细”。
第三,选择合理的成本动机,将资源成本分配到操作中。与操作识别类似,成本动机的选择也可以遵循“先难后易”的原则。在银行运营相对稳定的时期,可以根据经验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因素作为成本动机,通过运营跟踪资源成本到产品。随着操作的进一步细分,成本动机的选择也可以进一步多样化。
最后,在能够更准确地利用运营成本计算产品成本后,无论是政策业务还是商业业务,我行今后都要加强对运营成本和产品成本的分析。通过对业务流程成本、质量和时间的分析,可以找出哪些是增值操作,哪些是非增值操作,哪些产品有竞争力,哪些产品没有竞争力,从而整合和重组目前各类产品的业务流程,为提高开发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
- 上一篇:运营成本会计简介
- 下一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