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互联网+”下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发布日期:2025-07-02 浏览次数:

一、“互联网+”下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012年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式衍生出来。“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各种传统产业。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重建更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新生态平台,悄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影响也存在于我们的会计领域。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把成本会计作为管理的重点,在处理大量财务数据信息时缺乏后劲。同时,2014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战略部署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随后,为尽快提高我国各类企业内外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帮助企业顺利度过经济转型期,财政部于2016年6月颁布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在有效的内部管理中,管理会计的战略导向,嵌入企业的各个领域、层次,也需要与时俱进,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促进自身理论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有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应用技术,总结、筛选、分析企业复杂的数据,重构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尽可能减少传统管理会计的人工核算工作量,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
 
二、“互联网+”下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1)在“互联网+”下,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发展滞后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大部分理论都是从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中翻译和借鉴的,水土不服。同时,这些理论研究基础仅限于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思维是:依靠信息不对称、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沟通、战略起点强调企业内部,从内到外找到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企业产品为中心,最后是销售渠道的商业模式。现在“互联网+”,消费者有权选择,个性化消费者需求体验已成为现实,颠覆了传统的工业模式,成为C2B模式,即以用户为中心,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购买产品,甚至定制产品。这意味着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销售将被个性化所取代。企业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偏好,从战略起点到消费者,然后最终转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应地,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和管理的客观要求,管理会计理论必须与时俱进,相关的研究重点和方法也应该发生变化。事实上,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这方面非常缺乏指导。
 
(2)在“互联网+”下,会计数据信息安全存在漏洞
 
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会计数据不同于传统的会计存储在纸质凭证上,而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相关的电子媒体上,这些电子媒体上的数据篡改不会留下痕迹。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存储在电子媒体中的会计数据很可能在网络传输中被非法截取。随着云采购、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信息系统也将处于外部攻击状态,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3)在“互联网+”下,管理会计人才的素质不符合要求
 
目前,我国各类会计人才总数已达1660万以上,其中初级以下人员占70%,而中级职称会计人员严重短缺,符合“互联网+”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更加匮乏。会计人员基本专注于“钱、账、税、控”,仍处于记录和会计阶段,缺乏对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理解,缺乏能够利用“互联网+”下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收集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的技能。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下,现代管理会计信息化对相关人员的要求也在上升,这不仅要求这些管理会计人员具备相关的财务业务处理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还要精通网络知识和电子技术应用相关知识,面对和处理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目前,管理会计人员的建设仍处于管理会计理论和管理会计教育的基本水平,根本无法满足现代管理会计信息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