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物主义:深层生成论超越资本主义经济文化
发布日期:2025-05-02 浏览次数:
新唯物主义:深层生成论超越资本主义经济文化。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起源于私有机器工业生产模式,其哲学基础是人类社会理性趋势论证的不同形式及其后果。英法哲学传统的特点是通过“消除魅力”实现理性,但西方科学只能理解表面现象,不能理解深层本质,世界仍处于二元分割状态。康德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指出这一事实。
这个深层次的本质领域是一个“迷人”的王国。德国哲学的传统是试图理性化“迷人”的过程本身,其结果是:自由事物的辩证逻辑过程,精神(迷人)是理性的。其演变的结果是,人类发现自己逐渐陷入了理性第一的概念抽象,一切(社会行为、个人生活、情感等)都是理性的,理性的逻辑是至高无上的。特别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宏大叙事和技术“座架”时代的到来,人们失去了内在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成为所谓的“单向”人,工具理性地统治了一切。人们的生活逐渐陷入了“殖民”的境地。难怪哈贝马斯坦言,启蒙是一项“远未完成”的事业。
旧唯物主义只理解人类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直观关系”,而不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其“魅力”活动的必然结果是“所谓的‘对象世界’不能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只是我们直观想象、形而上学的“纯对象世界”(鲁品月,2011)。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创造了一个彻底而深刻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实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超越,是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划时代变革,是我们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有力武器。重建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必须使用新的唯物主义,这也是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新唯物主义把“实践过程”作为人类理解客观物质世界的起点,用“实践关系”代替“直观关系”。这是从根本上重塑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哲学,实现了把人的活动当作真正的对象活动,在实践中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克服了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与精神对立的“赚钱行为”的缺陷。
主体理性可以引导主体从生命的基本需要出发,在关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体验和建构,从而重新认识自己,面对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物化、单向的人已经失去了否定性思维的能力和性格,人们已经成为技术理性的附庸。吉登斯将现代性的极端后果总结为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极权增长、生态破坏灾难、核冲突和大规模战争(李霞,2010)。毫无疑问,这种社会条件下的潜在风险开始显现,在风险下采取行动的理性个体面临的选择模式主要表现为犬儒主义、复古主义和激进主义。法国哲学家奥伊肯(1997)的评价给我们的选择带来了困境:“我们处于痛苦和困惑的状态。”纯现实主义文化剥夺了生命的所有意义;不可能回到旧的生活方式,也不可能放弃所有寻求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努力。我们自己的时代特别难以冷静地接受这种情况。”
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当代社会人类发展危机的根源既不是‘资本’,也不是‘人-自然共同体’,而是驱使资本主导和殖民‘人-自然共同体’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鲁品月,2011)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解。只有将资本的理性逻辑力量纳入服务全社会的基本利益——人类全面发展的轨道,才能真正“以人为本”,才能真正符合当代科学精神的科学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更好地发展“生存”、“求真”、“求善”、“求美”等实践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上一篇: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批判与出路
- 下一篇:园林养老院投资风险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