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实际意义
发布日期:2024-05-04 浏览次数:
事业单位不同于公司。以公共服务为目的,包括政府等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学校、医院等服务型事业单位。他们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成员,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资金收支的应用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是否科学起着重要作用。
一、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实际意义
1、它可以降低财务风险。财务计划以科学计算和计划为基础,对可能的结果进行风险分析,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预算本身的风险。财务计划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资金预算分离,合理使用,可保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有效进行。2、财务计划提前明确了单位的工作目标。各单位内部和部门具体到负责人,包括每个成员,可以了解一段时间内要实现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有利于更多部门更好的沟通与合作。
3、财务预算管理可以从预算执行效果中检查成员的工作表现,并对其任务进行定量评估。并实施奖励或处罚。这不仅可以增强财务人员的责任感,而且可以鼓励其他单位的员工积极关注财务管理。如果预算不合理,或者奖惩标准不合理,会影响成员的主动性。
4、有利于金融活动的监管,使其更加阳光、规范、合理。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各类单位费用,可以减少财政费用的随机性,使预算不再是一张纸。使财政收入结构更加科学,提高事业单位整体效率,减少腐败和贿赂的发生。
二是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还有待完善
1、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资金在我国全额拨款,上级行政机关转移计划下来,单位简单编制预算。因此,很多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的概念相对薄弱,单位会计人员缺乏领导对单位长远目标的指导,使得财务计划的实施与单位整体计划相差甚远。
2、财务计划不系统、不全面。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基本由财务部完成,时间紧迫。一些会计人员没有课程学习,特别是县乡级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较差。促进财务准备内容缺乏合理性、不详细性和充分论证。此外,预算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许多变化因素。传统的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很少考虑到这一点,缺乏灵活性。通常,如果预算执行不到一半,就不能执行。如果预算考虑到各种流动因素,预算的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好。
3、财务计划监管不到位。部分事业单位财务计划执行效果不佳。特别是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费用随意,预算执行责任划分不清,使财务计划变成空纸。部分事业单位未建立预算执行考核制度,预算考核工作形式化,不能对日常和重大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因此,一些执行人员相对放松要求,未能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
-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新理念
- 下一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