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表现
发布日期:2024-04-08 浏览次数: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表现
(一)收支不合规
支出项目不合理,部分支出项目超出预算标准,如官方接待费、车辆运行维护费、出国等“三公”资金严重超支;随机支出计划,如盲目采购、浪费国家资源、随机扩大和增加公共支出金额等。没有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经常出现非税收入票据管理不严格、票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2)资产管理不严格
资产采购缺乏严格的规划和审批流程,决策程序不民主,政府集中招标采购不按规定进行,超标采购、重复采购、独立采购等问题突出;资产管理不严格,验收入库、登记核查、库存、维护、报废、核销等环节不合规,缺乏相应的资产管理人员;产权不明确,由于历史遗留或协议不明确,资产所有权不明确。
(三)财经制度执行不力
预算编制不仔细,谎报费用、收入等。;未使用专项资金、占用、挪用专项资金等,财务会计不合理,不按会计准则要求和科目设置,人工调整支出类型和金额,试图混合;票据管理不严格、文件缺失、虚假报销等现象仍难以禁止;审批制度不严格,不严格遵守“采购、审计”分离的原则。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1)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自身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机关事业单位决定其财务管理目标不是以“成本效率最大化”为目标,而是在保证自身业务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然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资金管理的产权和使用目标。一些领导认为“公共资金不需要白费”,缺乏责任感和资源观念,对财务管理充耳不闻,放任一些浪费和非法经营。有的领导认为,只要不贪污、挪用、违法,就不问资金使用效率是否最大化,资产管理是否严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单位财务管理的漏洞,大肆挪用、受贿,疯狂收钱,在损害单位、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埋葬自己的政治前途。
(2)财务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三个具体表现:一是制度制定和覆盖不全面。许多机关事业单位缺乏一些基本的财务规章管理制度,包括预算、采购、招标、旅游、会议、培训和“三公”、财务会计和其他财务活动缺乏明确和标准化的指导。虽然有些单位有制度,但制度内容相对陈旧,与当前的经济内容和业务活动不匹配,缺乏目的。部分单位制度宣传实施不力,单位职工不了解制度内容。二是制度执行不力。制度的活力在于实施。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缺乏执行力和相关部门的冲突,制度总是挂在墙上,不能落在地上,最终形式化。最后,缺乏完善的制度评价和信息反馈。事物不断发展,制度也应该如此。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评价和信息反馈,就不能及时调整财务制度,避免现有的财务管理漏洞,促进错误的持续发展。
(三)缺乏财务管理监管
监管是最好的防腐剂,但目前对机关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存在诸多差距和薄弱环节。在法律层面,由于制定较早、长期没有变化,一些法律法规没有估计当前机关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时代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也缺乏相关的规范和指导。此外,由于缺乏具体的配套实施方法,法律法规通常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从监管的角度来看,由于各职能部门通常都在一个大的行政系统中,熟人和熟人通常对自己的财务违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努力”探讨如何利用和钻财务政策的差距。比如目前对非税收入的监管存在很大的真空区,“单位开票、单位收缴”的情况无法完全预防,存在很大的漏洞。此外,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沟通也存在诸多不协调,影响了财务监管的效果。
(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人员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中的主动因素,决定了单位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事实上,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在会计人员管理和建设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会计人员水平较低。以往会计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新会计人员多为应届毕业生,或只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缺乏财务经验,多为大专、本科文凭、重点本科、硕士以上、工作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会计人员。二是缺乏岗位培训机制。机关事业单位财务部人员相对不足,会计人员一般承担大量日常工作,没有时间学习;此外,单位缺乏相应的岗位培训机制,使会计人员难以及时了解财务管理的新政策、新要求、新工具、新方法,岗位技能无法进一步提高。
- 上一篇:大宗贸易财务资金的特点
- 下一篇: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粗放的几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