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预算编制实施策略
发布日期:2024-03-17 浏览次数:
高校财务预算编制实施策略
(1)注意前期工作
预算编制的前期工作主要是预算编制的规划[1]。包括编制人员的选择、预算调查表的设计、编制阶段的划分、编制时间和内容的安排。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编制工作的质量。因此,高校应选择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编制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主要负责人,并配备相应的助手。
高校财务预算编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制定相关材料,发放和回收预算调查表,第二阶段是制定预算草案阶段,收集预算数据整理分析,调查核实数据真实性,计算项目,利用预算草案设计总结数据,由上级审核,提出正式草案,第三阶段是财务预算审批阶段,根据领导意见修改完善草案,最终形成正式方案。通常,整个预算编制过程大约需要六周,高校应合理安排时间,以确保预算编制时间充足。
(2)详细编制预算
详细的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基础,也是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2]。因此,在财务预算编制实施过程中,高校应对预算编制进行细化,尽可能细化到基层单位、部门和项目,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做好预算设计,尽可能与会计科目相对应,确保预算项目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形成完整的预算项目体系,包括重要项目预算明细表、预算汇总表和部门明细表。在资金使用过程中,需要反映预算中的每个支出项目,确保所有支出都有依据,制定部门预算明细和重要项目预算明细。加强和实施各项目示范工作,避免盲目安排项目相关工作。对于定期支出项目,需要创建相关数据库,如主要耗材价格信息库、员工基本信息库等。对于特殊基础设施项目,需要提前进行可行性分析,创建项目数据库,为年度预算提供相关数据。
(3)采用科学的预算方法和工具
在编制高校收入预算时,需要对不同的收入采取不同的预算方法。例如,学生学费和其他收入可以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营业收入可以根据收入项目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科学预测原则进行预算。
编制高校支出预算时,可采用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即以零为基础的编制计划和预算方法[3]。以零为起点,分析预算年度所有项目的紧迫性,计算人员资金和公共资金的预算,逐一计算核定各人员和部门,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在编制高校财务预算时,每年都要做的工作内容和方法没有很大差异。人工编制浪费人力和时间,容易出现人为失误。因此,需要使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编制,可以在前一年的编制过程中直接进行补充和修改,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保证了编制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了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的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科研的重要场所,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和科学的财务管理。财务预算编制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财务决策和长期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财务人员要严格遵循财务预算编制的原则,充分重视前期工作,细化预算编制,采用科学的预算方法,运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确保预算编制的质量和预算管理的效率。
- 上一篇:高校财务预算编制原则
- 下一篇:影响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