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预决算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4-01-17 浏览次数:
一、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预决算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以来,国家开始大规模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高校学生数量每年增加一定比例,导致许多高校面临教学区和宿舍区不足、教学设备设施不足、教师比例持续下降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高校的主要业务是教学和科研。与公司和企业相比,资金来源范围相对狭窄。除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收入外,高校的资金无非是来自科研成果带来的收入、投资带来的收入和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由于长期财政教育投资相对不足,大多数高校被迫选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以解决资金的迫切需求。然而,金融融资支付的利息负担极其沉重,这种方法只能解决暂时的资本需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面临的资本紧张局面。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承担较高的负债。因此,实现高校可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缓解高校面临的资金短缺,应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中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提高资金有效利用率的重要突破之一是加强和完善财务管理中的预算和决算环节。
(1)预算编制混乱,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预算机制并不完善。部分高校在进行预算时,财务部门总部和各单位的预算方法不同,相关标准不完全一致,导致预算重复或遗漏。在今后一年的工作中,财务总部和各单位的具体价值会不一致,造成管理混乱的后果,也会导致人力和资金的损失。
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预算编制的关键。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不重视预算编制,不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编制,导致高效预算编制存在很大问题。
(2)高校部门预决算数据存在一定差异
目前,虽然一些高校认识到预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对预算和决算的关注是有偏见的,预算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决算。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他们更关心预算资金的来源和每年能获得多少财政资源,而不关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这种观点必然会影响高校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导致决算数据与预算数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此外,在编制部门决算报表的过程中,需要相应部门决算的合理性。如果忽视预算与决算的关系,不协调预算与决算的相对位置,就会造成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的差异,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部门决算报表没有充分考虑高校的特殊性
目前的决算报表设计内容很多,但主要是为了满足财务统计的需要,不考虑高校会计和财务管理的需要。而且,在报表设计中,部门决算报表按性质和经济分类会导致报表中的数据重复,而根据功能分类,数据细化不够。例如,没有单独反映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的报表;没有单独反映部门预算以外专项资金收支余额的报表;没有单独反映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学生活动费和就业指导的报表;也没有单独反映学生平均办学经费等办学指标的报表。这些单独反映某些数据的报表,可以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促进高校财务管理的完善。因此,目前的部门决算报表并没有充分考虑高校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报表的应用。
2、高校财务管理预决算问题的原因
(1)不够重视资金的利用效率
由于高校不是盈利机构,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需要使用资金的时候,要注重迎合学校的教学安排和科研安排,而不是太注重投入的成本,对成本的重视不够。同时,在投资每个项目时,也更注重项目的科研意义,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投入产出比重视不够。在高校扩招的趋势中,一些高校忽视了自身的财务状况,盲目扩建。因此,盲目扩大教学规模,盲目购买教学设施,导致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造成师资力量和资金的巨大浪费。
(2)一般不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目前,一些高校遵循的预算编制方法相对落后。大多数高校采用预算方法基本上是根据通货膨胀率、市场环境、学生成本增长等因素计算今年的资本需求增长,比较去年的财务状况和今年的资本需求增长,但这种方法是最基本的财务预算方法,有一些固有的缺点,如基础不稳定,只注重数字,不考虑特殊事项的发生和资本需求的可能性,因此预算方法的科学性相对较低,不能促进资本利用率的提高。
一般来说,年度预算和年度工作在时间线上基本相同,但现有预算是根据公历年进行的,学校的日常工作是根据学年安排的,必然导致会计期间的预算与会计期间的实际使用存在较大差距,增加了预算编制和管理监督的难度。
- 上一篇:目前高值医用耗材管理模式存在的财务问题
- 下一篇:加强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预决算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