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报销优化对策
发布日期:2023-11-02 浏览次数:
高校财务报销优化对策
1.增加财务人员数量,增加报销岗位
目前,高校财务“报销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人力不足。业务量增加,业务复杂,但人员没有增长,两者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适当扩大财务人员规模,增加人数,增加报销岗位。财务部领导应当如实向学校领导汇报情况,积极增加人员编制。如果没有正式编制,可以申请增加外部人员。同时,增加财务报销实习岗位,鼓励会计专业学生实习,进行业务培训,协助财务人员处理前台指导、发票合规性检查、发票金额累计、会计档案整理等简单工作内容。只有当人员配备充足时,财务人员才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判断,提高财务报销质量,最终提高财务报销效率。
2.配置财务初审员,搭建财务人员与报销人员沟通的桥梁
在国家财政政策和高校自身财政规定整体收紧的情况下,报销业务的合格率越来越低,这意味着财务沟通协调成本越来越高,是财务报销低效运行的直接原因。结合作者单位的实际情况H,建议在报销大厅配置财务初审人员。财务初审人员与商业银行大厅经理相似。其主要职责是收集报销单并进行初审。对于有明显问题的文件,将当面退还给经办人,并指导其如何办理手续。初审通过的文件将按预约窗口分发给制单人员,初审通过的文件通过率将大大提高,避免二次返工,提高报销效率。当然,初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学校的各种报销规定和各种财务流程。在履行职责时,初审人员可以为报销人员解答报销中遇到的问题,协助文件解读和政策答疑,协调解决财务人员与报销人员的矛盾,维护报销大厅的秩序。
3.加强政策宣传,实行财务报账员制度
财务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普及财务报销知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报销从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的转变。首先,加强财务部门网站建设,通过网络披露国家财务法律法规、高校财务规定、资金报销流程、费用范围等报销知识,方便报销人查询;其次,打开电话热线、QQ集团、微信群等咨询平台为报销人员提供咨询服务;三是不定期开展报销业务培训会议或讲座,使全体师生全面掌握财务报销知识,了解财务报销流程和要求。同时,实行财务报账员制度。财务会计制度是指由二级单位推荐,财务部门为学校单位选择固定、熟练的会计师,一般学院安排约2人,职能部门安排约1人,由财务部门进行综合会计培训,定期普及财务报销知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宣传财务知识和单位财务报销工作。
4.引导师生报销分流,合理安排报销时间
为了解决报销时间过于集中的问题,缓解集中报销带来的压力,财务部门可以采取报销分流措施。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财务报销的高峰期一般集中在6、9、12月,大部分是学期末或年底,学期中间相对容易。针对这种情况,财务部门应有目的地引导各高校分散报销时间,避免期末报销集中的拥挤现象。高校财务报销多为科研经费报销,特别是科研项目报销指导。财务部门应与科研部门合作,督促科研项目负责人分阶段合理使用资金,及时处理票据,不得在年底或项目结束前积累。
5.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报销效率的提高离不开高水平的业务能力。(1)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建立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质;(2)及时组织学习国家和学校新出台的各类财务规章制度,全面准确掌握新政策的内涵,与时俱进;(3)真正落实每周五下午的财务内部学习制度;(4)财务软件是财务人员会计的工具。只有掌握软件的使用,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应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到财务软件公司进行培训。
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财务“报销困难”问题,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消除财务报销问题,提高财务报销效率,努力提高财务管理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