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工资体系中财务统计管理分析
发布日期:2023-10-30 浏览次数:
绩效工资不仅保护了教职工的利益,而且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工作质量,提高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因此,绩效工资制度也满足了两者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绩效工资制度不断完善,满足了领导和教职工的要求,促进了高校的快速、长期、稳定发展。一套完整的绩效工资制度可以充分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一、绩效工资、财务和统计管理简介
绩效工资是指对教职工的劳动结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论确定教职工的工资。绩效工资是指教职工支付相应的劳动力,取得与劳动力一致的工资;财务统计管理是指高校财务统计管理的专业部门或人员组织,包括对外财务统计和员工工资统计。由于绩效工资制度的出现,财务统计管理部门也在不断完善工作方式,以配合绩效工资制度的顺利实施。
二、绩效工资体系中财务统计管理分析
与传统的工资制度相比,绩效工资制度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绩效工资逐步完善,形成了当今的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财务和统计管理详细化
任何管理制度都要详细化,财务和统计管理也要详细化。一个单位的财务和管理制度反映了其当前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状况。在高校,为了保证绩效工资制度的顺利实施,财务和统计管理要详细,主要体现在财务和管理制度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高校的财务和统计管理服务于广大教职工。因此,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要注重保护教职工的利益。
(二)财务和统计管理实施政策要一致
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时,高校应确保财务和统计管理的实施政策一致。员工的工作状态决定了高校的发展,员工的工作状态由工资决定。例如,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政策内容不一致,员工考核规范不同,因工资问题导致员工离职。此时,领导者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允许离职,重新培养岗位人才,培养新员工需要时间和财政资源;二是改变岗位绩效工资考核制度,提高工资,但即使提高工资,员工的工作热情也不如以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高校在绩效工资考核中,确保财务和统计管理的实施政策一致,只有确保员工的利益,才能促进高校的长期发展。
(3)财务和统计管理采用分级制度
分级制度便于财务统计,领导下放权利,督促各部门明确职能,做好各部门自身工作。财务统计管理部门对应上下级协同作业,上一级部门正确指导和监督下一级部门的财务统计管理。分级制度明确了财务统计管理部门的分工,保护了集体利益,提高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效率,促进了高校的发展[2]。比如某学校财务管理分级不明确,导致分工不明确,领导意见不一致。做这项工作的人不知道该听谁的意见,导致工作进展缓慢,导致员工不满,影响高校整体利益。如果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分级明确,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由此可见,分级明确的管理制度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四)确保监督到位
一个制度的实施不可避免地要有相应的监督部门。监督是保证单位其他部门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财务统计管理的监督是保证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顺利实施。监督是督促工作人员在财务统计管理中细心耐心,然后发现绩效工资的不足,解决问题,逐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3]。例如,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支付方式,但没有完善的财务统计管理制度,没有相关监督部门,员工工作松懈,导致其他员工对工资待遇不满,影响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直接影响高校整体利益;相反,在实施监督措施时,督促员工努力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时,应确保财务统计监督政策的实施[4]。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资制度不断变化和完善,自绩效工资政策实施以来,具体实施措施也在不断变化。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绩效工资的具体实施措施和考核标准。在高校中,随着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将实施相应的财务统计管理制度,并需要有效的监督。总之,三者相互呼应,相互监督,促进高校的长期发展。
- 上一篇:医院财务管理现状
- 下一篇:完善财务管理集中核算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