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务风险管理的角度构建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
发布日期:2023-10-23 浏览次数:
从财务风险管理的角度构建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1)优化高校内控环境
优化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应采取以下三个步骤:一是明确产权和管理职责。公立大学由政府建设,最终负责人为政府。因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进行产权规划,科学评价资产,审批投资项目,实现资产管理职能。二是引入现代管理理念。高校需要将内部控制融入管理体系,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机制,确保高校内部决策的可靠性。三是提高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内部控制体系能否最大化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财务管理能力、审计专业素质等。
(2)规范预算制度
就大学的业务属性而言,它本身就属于预算单位。基于此,预算控制应是大学内部控制的基本环节。在整个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确保长期规划,规范实际编制过程,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整体制度,使预算模式逐步发展为滚动预算模式。同时,需要对预算人员进行一定的后期培训和监督,确保人员掌握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相关专业技能,确保能够编制高质量的预算。
(三)强化高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高校管理层要有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研究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有效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在高校扩招过程中,要科学评估财务风险,确保其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合理监督整个实施过程。最后,在高校建立融资管理体系、风险监控机制和经济责任机制,形成综合管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四)加强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高校内部控制和监督应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高校管理层选择外部审计、财务报表等措施实现外部监督职能,内部监督主要依靠内部审计实现。通过内部审计,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使高校内部控制不断向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可以扩大财务监督职能,有效控制高校内部可能出现的超预算现象。
四、结论
近年来,高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必然涉及资金使用的增加。在此期间,应用资金能否得到合理控制,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健康和长期发展。本文通过对高校内部控制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了优化高校内部控制环境、规范预算制度、加强高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等措施,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 上一篇: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 下一篇:我国交通部门财务管理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