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

发布日期:2023-07-29 浏览次数:

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财务学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对“理性人”的分析。随着资本市场出现大量异常现象,传统金融难以解释,陷入尴尬境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行为金融质疑人类的完全理性,并将其理论基础建立在人类“有限理性”的假设上,但“有限理性”并不是行为金融的第一个。自西蒙提出“有限理性”概念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对什么是“有限理性”还没有公认的看法(杨小凯,2000年)。西蒙将“不完整信息、处理信息的成本和一些传统的决策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但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基于完全理性的主流经济学模型在完全理性的最优决策和所有平衡框架中吸收了所有这三个要素。因此,可以说,西蒙提到的“有限理性”三个要素并没有抓住“有限理性”的关键。事实上,早在1921年,奥派学者Knight就提出,“有限理性”的基础就是所谓的“根本不确定性”,这与不完全信息不同。从奥派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即使不考虑这种“不确定性”的内生变量,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个人决策及其与价格的互动也会产生社会“根本不确定性”。换句话说,在市场利用价格体系进行社会实验,逐渐获得社会理性的过程中,个人面临着根本的不确定性,即他不能理解他人的私人信息。奥派学者哈耶克解释说,这种“根本不确定性”来自于一种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的“非常重要但没有系统组织的知识,即在特定时空情况下的知识”。这种被哈耶克称为“默认知识”的知识决定了没有一个组织或头脑可以随时掌握它们,即使是先进的统计系统和先进的计算机也不能集中这些知识。然而,正是这种分散、多样、多变的“默会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这种理解,哈耶克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提出了“进化论理性主义”的思想,同时驳斥了“建构论唯理主义”。人类的理性能力有其局限性。面对复杂的世界(或市场),没有人能知道一切,所以人类不可避免地总是处于一种相对无知的状态。然而,正是这种“无知”为个人的自由和选择留下了空间。
 
就目前行为财务学中关于“有限理性”的研究而言,它基本上停留在西蒙的理解阶段,缺乏作为理论基础的深度。许多文献还将20世纪初心理学行为主义的兴起作为行为财务学的最早理论根源,一些学者将凯恩斯的“空中城堡理论”视为其理论基础。作者认为,行为金融毕竟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只是心理学作为研究工具,其最终目的是解释经济和金融行为,所以心理学作为行为金融的理论根源似乎不合适,“空中城堡”是凯恩斯庞大的理论体系,不足以支持行为金融理论的建筑。传统的金融批判行为金融模型没有严格的理论假设,似乎可以解释任何事情,但事实上,理论基础过于分散和不系统,因此不能称为标准化的金融理论。为了抵制这种批评,逐步建立一个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完整理论体系,行为金融必须找到一个独立的经济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从奥派的角度分析“有限理性”的本质,我们发现奥派不是从市场上各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来解释“有限理性”,而是从个人决策面临的“根本不确定性”开始,然后从“知识论”到“进化理性主义”的社会哲学层面来解释“有限理性”的本质内涵。②自1871年诞生以来,奥派逐渐将经济学从狭窄的死胡同中解脱出来,置于“把人当人”的社会哲学层面。一切都来自“人性”、人类心理学、人类行为研究开始,强调个人、概念、自由、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经济学研究到政治哲学、人类交流、社会合作等一般程序,在130多年的历史中发展了一套独立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覆盖整个社会经济学领域。因此,笔者认为,行为财务学应以奥地利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目前应加强两者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