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期刊在促进中国会计理论进步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中国会计期刊在促进中国会计理论进步

发布日期:2023-07-26 浏览次数:

中国会计期刊在促进中国会计理论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不仅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会计期刊行业努力的结果。会计理论与会计期刊的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普遍匮乏。同时,会计期刊也很少,只有50-60年代创办的《新会计》、《工业会计》等,并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办,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性质的学术期刊。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次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了会计研究期刊,其他期刊也相继出版,每个省、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会计期刊,如上海会计、中国农业会计等。据估计,当时有近百种会计期刊。这一时期正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会计思想最活跃、会计理论研究最繁荣的时期,也是“三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之间最激烈的学术争论。这种学术氛围正是会计期刊成长繁荣不可缺少的沃土。进入新世纪后,2003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整顿后,全国公开发行的会计期刊数量大幅减少。然而,与此同时,各大大学以书代刊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会计期刊的品种,也改变了中国会计期刊的整体分布格局。目前,我国会计期刊一般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以会计理论研究为重点的期刊,其代表是会计研究、《审计研究》,以及各大学主办的书代会计期刊,如北京大学的《中国会计评论》、清华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南财经大学主办的会计论坛;第二类是注重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会计期刊。其代表有《财务与会计》、《会计之友》、财会通讯《财会通讯》、《财会月刊》等。第二类会计期刊如《会计之友》、会计通信等。由于其理论与实践的兼顾,具有雅俗共赏的优势,在理论界与实践者之间同时拥有众多读者,在影响中国会计理论走向、提高中国会计实践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会计期刊的发展不仅为中国会计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而且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期刊至少在以下方面可以观察到,值得充分肯定。
 
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讨论了以会计研究为主导的与其他期刊相呼应和合作的会计本质问题。这场争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认为,自20世纪初中国会计改革改进引发的学术争论以来,中国会计界又一次参与者最多、影响最深远的学术讨论。当时,所有关于“信息系统伦”的人、“管理活动论”、“会计控制论”的文章大多位于期刊的显著位置,许多讨论性、赞成性或反对性的文章也随之而来。可以说,在这次学术讨论中,会计期刊和会计学者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在中国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中留下了非常精彩的一章。
 
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务实向务实的会计理论研究思想转变。在我国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中,围绕“三论”的学术讨论对激活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思想具有积极意义。然而,长期陷入这样的问题是不明智的。因为这类主题和由此产生的研究成果不能直接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在理论研究本身上取得进一步的突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对象等的文章在会计期刊上很少见。这并不是说没有人研究这样的主题,而是会计期刊过滤掉了这类文章,不再为其提供公开发表的市场。这种引导信号反过来又促使理论研究者逐渐放弃务实的问题,转向更加务实的研究课题。因此,我国会计理论界务实之风的形成对会计期刊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是实证研究方法的兴起与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就科学研究本身而言,研究方法没有先进与落后、优雅与粗俗之分。只要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不能简单地用每种方法的顺序或是否使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来确定其先进性或落后性。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期刊的定位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非常重要。例如,一些非实证研究论文的经济研究杂志必然会迫使研究人员放弃其他研究方法,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幸运的是,会计期刊对研究方法持相对中和的态度。所有会计期刊不仅接受实证研究文章,还采用其他研究方法。这一选择导向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为每种研究方法产生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发表和认可。在这种氛围下,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更有可能在各种方法的结合和相互学习中取得创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