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3-07-13 浏览次数:
一、引言
财务分析课程是为大学会计专业本科生提供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是一门集理论、实践和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财务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财务分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就高校开设财务分析课程的现状而言,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难以满足人们“理财”的目标。因此,作为多年从事财务分析教学的一线教师,本文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财务分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同事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课程内容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不同高校的内容体系上。在许多情况下,课程内容体系是片面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体系有两类:一类是以张先治、陈友邦教授财务分析为代表的内容体系,主要由财务分析概论、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效率分析、财务综合分析评价四部分组成。具体来说,财务分析概论的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理论(什么是财务分析)、财务分析信息基础(分析什么)和财务分析程序及方法(如何分析);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主要针对四种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财务效率分析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最后是综合财务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综合分析(杜邦分析和帕利普分析)、绩效评价、趋势预测分析和价值评价;另一种是张新民和钱爱民教授的财务报表分析,由财务报表分析概论(理论框架结构)组成、分析基础、项目质量分析(资产、资本、利润、现金流项目质量)、合并报表分析及综合分析方法。以上两类课程内容体系在不同高校都有采用。虽然这两类课程内容体系各有特点,不同,但存在共同的不足:一是过分强调报表分析,忽视报表附注和数据质量分析;二是过分关注财务信息,忽视非财务信息。上述缺陷的存在导致了目前高校财务分析课程内容体系的不完善,使财务分析成为一门重形式、轻实质的“数字游戏”课程。
(2)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无用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集理论、实践和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参与财务分析的热情不高,学习的财务分析知识难以应用于实践。而且很多高校在谈财务分析的具体计算方法时,往往忽略了相关财务软件(Excel、STATA等。)以及对财务函数应用的解释,导致学生在对大数据进行财务分析时感到无从下手。即使一些高校在教授财务分析课程时引入案例教学,选择的案例大多过于陈旧,不具有代表性。虽然学生成立了研讨会小组,但在分析案例时,小组成员中经常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最终未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导致案例教学无用。
(三)课程考核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财务分析课程的评价方法是“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其中平时成绩的比例最多为30%,一般在20%左右,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往往在70%以上。一方面,就期末闭卷考试而言,试卷的题型主要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和计算分析,但对一些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评估,很难从本质上考察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另一方面,平时的成绩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就课堂表现而言,普通学生直接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不多,因此通过课堂表现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财务分析的作业往往是让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对某个案例进行财务分析,而最终小组的分数只占总分的10%左右,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精力撰写的分析报告与实际分数不匹配,导致整个研讨小组案例分析热情低下,分析出来的研究报告质量差,存在应对日常作业的问题,未能达到真正考核学生运用财务分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4)教材内容滞后,更新不及时。目前,部分高校自主编制的财务分析教材及配套数据严重滞后,对财务分析前沿理论的发展缺乏了解,难以及时修订更新,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财务分析教材中选择的案例略显陈旧,与当前教学市场环境脱节,使学生虽然学习,但难以应用。例如,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电子商务企业,国内教科书没有及时跟进如何解释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分析,案例仍是实体企业,因为这两类企业在业务和财务状况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对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分析非常困惑,分析方法的结论可能与真实情况“相反”。
- 上一篇:分析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内容和作用
- 下一篇: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