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础设施产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3-06-11 浏览次数:
企业要想建设成为高质量、高速、低成本、合理分配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的企业。要利用基础设施财务,科学、严格地核算和监督项目建设计划实施过程中反映的资金趋势,为制定基础设施计划提供必要的信息,不断完善经营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因此,有必要加强基础设施财务管理。
一、基础设施财务定义
所谓基础设施财务,主要是指负责在建工程相关工作的财务。具体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概算编制、项目预决算、项目建设到项目竣工的财务决算全过程。主要工作包括:(1)管理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的拨付、支付和结算;(2)编制基础设施报表制度;(3)参与基础设施项目预算、内部控制、会计、验收、合同签订、决算;(4)制定基础设施财务制度;(5)监督基础设施项目合同的执行;(6)其他有关基础设施财务事项。如:及时记录基础设施业务中的材料、设备采购、库存、财产、材料,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定期进行财产检查。
二、企业基础设施产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996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符合规定条件并报主管财政机关批准的,建设单位财务会计与生产企业财务会计合并的,不再执行本制度,应当执行相应的企业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只设置基础设施业务会计“在建工程”科目,科目“编制说明”定义“本科目应根据工程项目和采购工程材料设置详细账户”,如何设置详细科目,确定复杂会计内容的分摊方法,明细项目混合土建工程成本如何分配。
2.管理制度不完善。现行管理制度不能满足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实践中可操作性差。有些制度明显落后于基础设施发展的要求,但在新制度出台之前,旧制度不适应的情况下,基础设施财务管理往往出现无章可依的被动局面。特别是对违反基础设施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文件,处罚规定不具体,难以掌握处罚规模。
3.组织机构人员素质问题。目前,许多企业的基础设施财务管理工作基本分散在计划部、组织部、财务部等部门。基础设施业务会计作为单一业务并入财务部,分散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对项目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长期以来,一些企业领导认为基础设施财务是临时的,专职基础设施会计人员无关紧要,或其他会计人员代表兼职基础设施会计。即使临时基础设施会计人员能够胜任正常的基础设施业务会计处理,也无法处理“摊销投资”摊销、项目成本结转、竣工财务决算等困难业务,更不用说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投资估算和财务计算了。
4.可行性研究分析不足。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往往受到相关行业部门的限制,因为他们对文件的片面理解。
- 上一篇:循环经济企业积极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 下一篇:企业基础设施财务管理对策研究